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师范专业认证 >> 正文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发表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湖科教〔20201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 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规范师 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程序与方法,根据《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 称《办法〉〉)《湖科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方案》(湖科教〔 2020 1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以“学生中心、产出 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第四条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包括培养目标达成 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第三条本意见适用于湖北科技学院参加师范类专业 认证的各本科专业。

第二章组织分工

第五条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学校统筹安排全校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工作,学院负责 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定期对各专业评价情 况进行检查。

第六条 学院参照本指导意见,依据《国标》、《办法》 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各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 质量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对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评价 结果及时公示并做好存档,各专业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 施,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 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引导和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

第三章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第七条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国 标》《办法》为根本依据、以《湖科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方 案》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内部依据,以国内外专业发展趋 势及现实需求为外部依据。

第八条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主体涵盖本专业学生、教 师、学院教学督导、学院管理人员、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生实习实践单位、 校外专家、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方。

各学院院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责任人,专 业负责人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具体实施。

第九条评价内容及方法

培养目标评价,应包括培养目标合理性审查与培养目标 达成度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审查是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 的前提,合理性审查应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项目:目标定位 合理性审查、内涵合理性审查、评价合理性审查、目标可行 性审查等。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应重点关注但不仅限于以 下项目:毕业生的服务面向达成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达成 度与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成度与认可度、毕业生的 工作成就达成度与认可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对培养目标 等的反馈意见等,其中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支撑材料,不用于 达成度计算。可参考附件1示例。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应综合采用直接和间接评价 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的多 样化评价方式及评价策略。培养目标合理性审查以定性评价 为主,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具体评价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反思自查、调研分析、咨询研讨、交流研讨、 国际交流、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等。达成度评价应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调查中应按合理比例抽样,确保覆盖 面和代表性。

评价与调查内容应按照调查对象所适用的不同版本人 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修订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第十条评价周期

专业应建立各方参与培养目标定期评价的机制,专业培 养目标评价每4年开展一次,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评 价时间,原则上在修订当年上半年进行,并在当年新生中实 施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记录文档,包括论证材料、评价内容、调查问卷、评价依据、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等。要求评价记 录完整、可追踪,为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证据支撑。

第十一条评价结果及运用

各专业对培养目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价报 告,评价记录和评价报告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评价结果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重要依据,每4年修订1次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培 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大纲等进行修订,对课程体系和课 程设置进行优化。专业应对培养目标及相关理念进行宣传, 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对培养目标的修订应及 时告知社会及相关利益主体。

第四章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第十二条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国 标〉〉、《办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第十三条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主体涵盖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教 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学院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专 家、用人单位和学生实习实践单位等利益相关方。

学院院长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责任人。各专业成立毕 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的主要组成为:学院领导、 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督导、骨干教师代表、 辅导员和校外专家。

评价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和审查本专业毕业要求 三个组成部分和各指标点及相关支撑课程的合理性;确定各 指标点支撑课程的权重值;制定和审查评价方法;收集数据, 实施评价,撰写报告,提出持续改进要求。

第十四条 评价内容与方法

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与表现性 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以求更全面、生动评价学生毕 业要求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 容: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成绩分析、师德表现性评价和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权重占比各专业课根据具体情况自 拟。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成绩分析:基于课程目标达成 评价的成绩分析需根据专业规定的《毕业要求分解及实现矩 阵》将毕业要求分解为具体毕业要求指标点,每门课程按照 对指标点支撑作用确定合理的贡献度的大小分配合理的权 重,贡献度系数按照专业具体情况自拟(可以通过专家打分 法确定权重,这里的专家可是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 教学管理人员等),但应与毕业要求分解及实现矩阵一致。 对课程考核成绩进行评价以计算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再依据计算出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和相应课 程的支撑权重,计算出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可参考附件 2同时,通过写实性描述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存在的问 题等进行定性评价。

师德表现性评价:师德在教师评价中具有一票否决性, 也是毕业要求的四大指标之首。由于师德评价的特殊性,宜 采用采用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形式也应当多元化,其证据类型包括书面报告、演说、 口述、实践操作、影像资料、图片、作品作业、学业成绩单 等。师德考核评价的对象为全体学生,每年进行过程性评价, 最后一学期进行总评。评价标准应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 2008年修订)》〉、《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 准则》以及各专业按照情况自拟方案施行。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是在对学生 成长进行指导与服务的养成体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综合 评价。学生养成体系应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指 标点,分解为对每个年级及每个师范生的具体要求,明确学 生从进校到毕业后的成长目标任务,建立“一践行三学会” 的养成体系。体系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 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 导等方面。学生成长综合评价的对象为全体学生,每年进行 过程性评价,最后一学期进行总评。评价内容及标准应按照 《办法》以及各专业按照情况自拟方案施行。学生成长综合 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对学 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设立师范生学业 预警机制,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及时反馈学业水平评价结果, 加强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同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还应通过应届毕业生调查问 卷法从学生自我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角度进行佐证和支 撑,以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应届毕业生调查应引 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调查问卷法应将专业毕业要求内容合理 细分为调查问卷,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计量体系、标准 体系,量化得到应届毕业生对各个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调查反 馈评价值。

第十五条评价周期

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进行一次,确保对每一届 毕业生都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评价结果形成“毕业要 求达成度评价”记录文档,要求评价记录完整、可追踪。每 5月底之前,完成对上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 并形成评价结果和分析报告。

第十六条评价结果及运用

各专业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找 出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弱点,进行必要的整改,从而保障 各个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均能围绕毕业要求达成 这个核心任务来实施。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记录和分析报告 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评价结果作为专业对毕业要求调整 的重要依据,每四年调整一次专业毕业要求。同时评价结 果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为各利益相关方所知晓并反馈。

第五章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第十七条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其 可靠性和合理性决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否合理和可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 大纲为依据。

第十八条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体涵盖学生、专任教师、学院教 学督导、学院管理者、校外专家、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 方。课程负责人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责任人。

第十九条 评价内容与方法

本意见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专业课程考 核与评价根据其内容性质分为四种:理论课程(考试课)、 探究课程(考查课)、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包括教育 见习、实习等)。课程评价、课程体系审查、课程大纲审查 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体系审查应要确保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 撑关系清晰明确,同时,确保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有课 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课程大纲审查要重点对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审查。课 程大纲审查可见附表5。各专业应按照《办法》要求及专业 具体情况自拟方案,做好课程体系审查和课程大纲审查工 作。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 结合的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旨在多层面了解与反馈课 程建设与实施情况,根据不同主体的多样评价目的,综合运 用多种评价方式匹配评价需求。具体可运用的评价方法包 括:课程调查问卷、访谈、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等。定性评 价基于学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对每项课 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及格标准是否合理、统一(命 题,评分),评价是否严谨;定量评价基于各类课程考核的 数据,分析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对每项课程目标达 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按照四类课程内容性质计算课程达成度。各类课程成绩 考核方法:首先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研究(实验)报告、 读书报告及期末试卷成绩等,并明确规定各自的在总体中的 比例及计算方法;加权计算各个学生的总体成绩。其次以学 生个体和教学班样本的考核结果,确定平均分或总体等级比 例,计算课程目标的总体达成度。然后,根据课程目标与课 程内容、考核内容的对应关系表,分析课程各个具体目标达 成度。可参考附件5

第二十条评价周期

课程合理性审查随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修订一次,课程目 标达成度评价每学期进行,评价结果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 评价”记录文档,要求评价记录完整、可追踪。课程目标达 成度评价记录和分析报告由学院(部)存档,保存6年。

第二十一条评价结果及运用

对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课程对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是否达成,并及时反馈给相应教师, 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特点及所处水平,发现课程教学短板,有 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帮助专业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推 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附件示例方法为仅为参考,各专业 可按照附件示例方法计算也可以专业自行制定其他合理的 评价方法。

附件:人才培养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示例


附件1: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示例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表示例

毕业要求

支撑课程

权重

课程成绩 平均数

课程达 成度评 价值

毕业要求 达成情况

毕业

要求1

指标点 描述

课程A

0. 4




课程B

0. 2



课程C

0. 2



课程G

0. 1



课程H

0. 1










此处展示的是计算方式以权重总合等于1的计算方法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表示例(定性评价)


此处展示的是计算方式以贡献度按照支撑矩阵中

H=0.9M=0.8L=0. 7 的计算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度自我评价示例

指标

权重

指标点

具体项目

项目评 价值

指标评 价值

毕业要求 达成度自 我评价值

基于课程目 标达成评价 的成绩分析

0. 7

毕业要 1

毕业要求1-1

0. 8

0. 75

0. 77

毕业要求1-2

0. 7

毕业要

2

毕业要求2-1

0. 6




毕业要

8

毕业要求8-2

0. 9

师德表现性 评价

0. 1

师德 规范

爱国守法

0. 8

0. 76



终身学习

0. 6

教育

情怀

职业认同



0. 9

教育效能


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

0. 2

思想政 治指导

班团主题教育 活动

0. 8

0. 83



生活 指导

寝室内务检查

0. 8






心理健 康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

0. 9




课程目标及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表(定量评价)

课程目标

支撑 项目

满分

该项目 平均分

权重

项目 目标 达成

课程分 目标达 成度情

课程总 体目标 达成度 情况

课程目

1

指标 点描

期末考

20

16

0. 6


0. 75

0. 74

平时成

1

100

80

0. 2


平时成

2

100

80

0.2







课程目

2

指标 点描

实验题

A



0.2

0.6

0. 70






实验题

H



0.1

0. 9

此处权重计算方式为该项目占总成绩分值占比。

课程目标及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表(定性评价)

对应毕业

要求

课程目标

支撑方式及 主体

权重值

课程达成

度支撑情

毕业要 求达成 情况

毕业要求

1

课程目

1

指标点

描述

A考试题目

0. 9

描述、问题

达成情 况:描 述、结论

存在问 题:描 述、改进 措施

B小组学习

0. 9

描述、问题

毕业要求

2

C教师访谈

0. 7

描述、问题

毕业要求

3

D外出调查

0. 8

描述、问题


E外出实习

0. 9

描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