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师范专业认证 >> 正文

湖北科技学院关于教师分类考核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

[发表时间]:2021-09-03 [浏览次数]:

湖北科技学院关于教师分类考核评价的实
施意见(试行)

湖科教〔202016

校内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破除束缚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广大教师教 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 [2018]6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 《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 — 2022年)的通知》 要求(教师[2018]2号)和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湖 北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鄂教师〔20194号) 的等通知,现就我校关于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提出如下实施意 见。

、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教 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好老师的要求,建 立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分类 考核评价体系,以品德、能力、实绩和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考 核评价导向,以覆盖教师入职、聘任、晋升、考核等全过程 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 得其所”为目标的发展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本原则

一)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 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完善人才 评价诚信体系和基于师德师风考核的长效机制。

二)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 教师选聘把关不严,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实践, 重数量轻质量,评价标准“一刀切”等问题。

三) 坚持分类分层。根据学科类别、岗位类别及教师 所从事的研究类别不同,分类分层从制定评价标准和考核方 式,健全教师分类分层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学校考核学院、 学院考核个人(团队)的校院两级考核管理机制。

四) 坚持四个结合。

1. 全面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全面考核教师岗位职 责履行、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 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考核基础地位,重点关注教 师代表性业绩。

2. 定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科特点、创新多 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以定量考核为基础,以质量考核为核 心,加强同行专家评价。

3. 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完善年度考核,强化聘 期考核。年度考核重在对教师基本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 价观测,侧重于量的考核;聘期考核重在对履行岗位职责情 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侧重于质的考核。对于研究周期超出 聘期范围的项目和成果,可以适当延长考核周期。

4. 发展评价与奖惩评价相结合。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和需 求,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教师学校培养目标和个人职业发 展目标的导向引领作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岗位职 责和目标完成情况的激励约束作用,积极发挥整体性评价对 创新交叉团队形成及科教融合的推动促进作用。

、主要实施内容

(一)加强师德考核力度

1. 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首位,完善师德考核办法,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按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 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 任、晋升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对有师德禁行行为的教师,师 德考核不合格,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给 予相应处分。

2. 严把教师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把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 的全过程。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 力双重考察。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将思想政治要 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突出教学业绩考核

3. 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 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 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 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研究生 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把教师担任助教,班主任, 辅导员,学业导师,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 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 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对教师教育师 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 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4.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 系,增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 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 工作实绩。引导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学纪律,改 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逐步建立教师自评、学生参评、同行考评、督导评价等多种 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5. 健全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 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 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除访学、进修、培 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因外,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 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其年度或聘期考 核原则上应为不合格。

三)完善科研评价导向

6. 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鼓 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医教 研协同与学科交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考核评价中合 理使用多元化量化评价指标。

7. 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同行 专家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 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不断完善“量”“质”相结合的 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 发展实际贡献。

8. 分类分层次健全评价标准。针对教师不同学科类别、 岗位等级、岗位类别和研究类型,实行分类分层、差别化考 核评价,接照学科分为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 学和体育艺术等七大学科类别;按照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型、 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按照研究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型和 应用研究型。

教学科研型指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并重的教师,是教师 的主体类型。对于聘用教学科研岗型的教师,重点考核评价 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业绩成果。

教学为主型指主要承担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和 教研工作的教师,重点考核评价其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以及

教研教改成果等。

科研为主型指主要承担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教师。对科研 为主型的教师,重点考核评价其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 重要科研创新成果。将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的成 绩和参与创业项目的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绩效考 核、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9. 聚焦学校建设目标,对不同学科从事不同研究类型 的教师,报据学科特点和目标任务,制定符合学科规律,有 利于学科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 社会、科学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 平和影响等,把在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 性等列入评价指标。

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师,着重评价其技术 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 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以及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服 务支持的能力业绩等。将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 列为评价指标,SCI (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数量、论文引用情况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

主要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强化其医疗医技 能力要求的同时,重点考查其运用医疗卫生技术知识开展临 床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主要从事或指导艺术创作表演,体育竞技的教师,重点 评价其艺术表演、作品创作、体育竞技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10. 鼓励学科交叉,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创新科研组织 模式,探索建立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研发任务为重点 的动态科研联合体,引导不同学科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科研 团队之间的合作。改革评价机制和标准,将个体评价与团队 评价有机结合,改变单纯以第一作者论文论著评价学术贡献 的做法,以合作创造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个人水平的依据。

11. 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 青年人才的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职务 晋升和聘期考核中,教师考核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 科研团队考核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

四)重视社会服务考核

12. 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教师在学科建设、学术讲 座、技术推广、行业或法规标准制定、政策咨询、智库建设、 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可以作为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和聘期 考核的业绩成果。将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的引领性文章、 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等成果形式纳入 教师考核评价范围。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参与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等 绩效作为应用研究型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相关经费使用和 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

13. 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类专业专任教师 结构要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师生比不低于118。配足配齐 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在职称评聘中单设岗位职数、单列评 聘条件。建立与中小学幼儿园、教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师资 互聘制度,聘请中小学幼儿园、教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 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 教师,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或企业等单 位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累计不少于1年。

14.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 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 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 考核、淘汰制度,实施双创师资队伍“双”建设计划,通 过选派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培养百名校内创新创业教师。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 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指导教师,并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 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科技成果处 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 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 创新创业。

五)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

15 .辅导员可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按专任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 设置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制定专门的辅导员专业技 术职务(职称)评聘实施细则,可组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聘任委员会。评聘时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确保辅导员职务(职称) 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将优秀网络文化 成果纳入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在落实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同时,要把辅导员 职务(职级)晋升纳入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统 筹考虑,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 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

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6. 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增设教师专业 发展考评指标,根据学校实际,细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 要求。确立教学学术理念,鼓励青年教师依托团队提升教学 科研发展能力,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落实每5年一个周期 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 培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技能比赛,到国内外高水 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和研修,到基层挂职锻炼。支持教师 教育类课程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访学,学习借 鉴国际先进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师资国际化程度。 加强学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通过课程培 训、骨干研修、创新创业教学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17. 逐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系,探索建立校院、 本科教学、学科评估与教师评价政策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 教师考核评价校院两级分级反馈及管理体系。学校根据建设 总体目标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及时修订完善教师培养培训 计划;学院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实际,及时沟通和 反馈考评结果,制定个性化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规划。通过 引领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教师考核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学校负责宏观政策制定,指导学校考核评价工作;学院负责 将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落到实处。

二) 注重联动协调。学校按照综合改革和建设的总体 部筹,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部门协同和 二级单位联动机制。

三)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学校加强对学院考核评价工 作的监督指导。在教师职务评审、考核等工作中要严格执行 公开、公示制度,及时反馈教师本人。

四)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教师在 办学中的主体地位,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聘期考核、职称

(职务)评定、绩效工资分配、评奖评优推荐,岗位分级聘 用等重要依据。

五)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 整合教师工作的各类数据信息,形成完整准确的教师考核评 价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