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撰稿、编播与制作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13年经过充分论证以我校投票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行申报并同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艺术类专业,下设于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已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兼职教授2名,博士后1人,博士8人。人文与传媒学院已建“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录实验室”、“非线性编缉机房”等专业实验室及图书资料室,并与《楚天都市报》、荆楚网,《咸宁日报》、咸宁电视台、咸宁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共建了稳固的实习基地,这些条件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学生的毕业去向上定位如下:1.面向全国,为省内外中小型城市输送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到2010年末,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804.8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2.35%。因此,中小城市相对而言蕴藏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立足省内,为武汉“1+8”城市圈内大中型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含文化传播公司、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文体局、电视台、广播台等)提供一批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拓展我校广播编导专业学生就业的辐射力,为整体提升湖北省影视传媒产品的生产与制作水平做出贡献。3.以网络电视(视频)、智能手机、IP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行业(机构)为主打,为新媒体行业(机构)生产和制作优质的数字内容。
三、就业前景
2009年8月底,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专门针对制播分离改革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指出了制播分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制播分离改革主要是针对电台电视台的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等节目栏目进行。
2010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指出,要“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大力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统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除了传统制作人才的持续需求,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数字影视制作人才也正在成为各方争夺的热点。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5000多家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大大小小万余家网络媒体公司。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广播影视编导、制作人员,尤其是素质高、能力强、应用技能型的编导、策划、制作人才。据国内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职友集网(http://www.jobui.com/)所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就业情况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见图一),全国的薪酬平均水准达到4000多元(见图二),可见这个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图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趋势分析图
薪酬概况 (按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的职位薪酬进行统计)
¥4026该数据为平均值,取自37282份样本
截至 2013-05-06
图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薪酬概况图
四、专业特色
1.贯彻我校“高举科技旗,走特色路”的办学思路,适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坚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人文”与“科技”并重、文理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文底蕴,提高传媒素养,树立产业意识。
2.明晰学生就业以中小城市的文化传媒公司为主向,向中小城市的大中型文化传媒机构输送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为中小城市的文化产业提供传媒拉动力。
3.挖掘新媒体专业发展潜势,坚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新媒体导向”,熔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新媒体内涵”,打造“新媒体”特色。
五、主要专业课程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与艺术、艺术学概论、网络音视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专题与专栏、广播电视语言表达、影视精品解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报道、影视编辑与剪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