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人文与传媒学院党总支赴通城塘湖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带领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激励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党总支两个教师支部、学生支部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38人参加活动。
一道闪电划破黑夜苍穹
——鄂南秋暴点燃全国秋收起义烽火
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前的罗荣桓元帅的铜铸塑像。这座塑像描绘的是罗荣桓元帅从武汉到咸宁通城来发展党的工作时的情形。塑像面容坚毅刚强、步履稳健,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仿佛遥望中国的前路,满溢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和道路的坚定信念。塑像之后是一块大理石,石上刻有毛主席为罗荣桓元帅写的一首诗《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那么,这样一位被毛主席盛赞“国有疑难可问之”的罗荣桓元帅,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党员同志们有序地走进了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娓娓述说中,大家重温了那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重要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鄂、粤、精四省农民秋收展动。8月20日,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罗荣桓等同志的领导下,打响了秋收暴动第一枪,建立了八七会议后中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首次实践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见证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 1928年9月,在红五军的帮助下建立通城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931年2月建立通城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至1934年,是通城县苏区全盛时期,苏区面积占全县五分之四以上,先后建立了10多个县级、中心县级党政组织。通城苏区红九大队、独立营、独立团等革命武装,在战斗中锻炼成长,为苏区的诞生、发展起到骨干作用,为主力红军的兵源、作战起到补充、协调作用。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通城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虽然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但在那样的年代,却似一道划破黑夜苍穹的闪电,令历史为之改写。
在参观了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后,大家于二楼集合。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纯新同志的带领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以此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意、激励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持续到中午十三点钟的党课
“对不起,看到大家专注的眼神,我不自觉地就讲投入了,没想到远远超了时”,为全体党员上党课的通城党史办主任的杨伟民同志于课后一看表,连忙道歉。在狄田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党课从11点30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13点,全体党员无不为杨老师的精彩讲解所吸引,而老师也因学生的投入聆听而忘记了时间。
学生党员孙浩:听完杨老师讲革命故事,尤其是我看到通崇农民自卫军军旗后,我的心灵深深受到了震撼,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行军之人连作战的军服都难以解决,却把象征着党的信仰的旗帜制作得如此精良,用心绣下一锤头一镰刀。尽管大多数英雄们牺牲后并没有留下姓名,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他们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与坚定信仰,后代的子子孙孙也必将会一直铭记!
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
黄袍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天岳关无名英雄革命烈士陵园,向老一辈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革命者敬献花篮。
跨过红河桥,穿过一条幽静的小道,一行30多人迈着庄重肃穆的步伐,来到黄袍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面前。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下,只见“黄袍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静穆而庄严地矗立在众人眼前,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首先由杨书记代表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随后全体师生一同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
爬上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刻有“无名英雄”的墓碑坐落在青松环绕的丛林中,这些革命烈士,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就像半山腰“永久亭”的对联一样:“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更像是题词写下的“浩气长存”一样,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是我们勇敢前行的默默守护者。
天岳关研究学者刘琼霞老师讲解天岳关抗战史,全体师生在无名英雄纪念碑前聆听无名英雄纪念碑悲壮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