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7点,人文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业界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由涂曼子老师主持,任课教师刘月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课程中选拔出优秀学生代表参与交流。董鹏、刘玉霞、张雪、袁精灵等广编专业学生与多位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展开深度对话,涂曼子老师主持活动。师生围绕电影学术研究、创作灵感、行业生态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氛围活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收获颇丰。

(广编学生与业界人士合影)
课堂延伸: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任课教师刘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业界交流,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接触行业前沿动态,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认知。参与活动的学生均为该课程中表现出色的代表,他们在与业界嘉宾的对话中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胡文翰/导演,艺覃/编剧)
针对广编专业学生张雪提出的电影学术研究是否枯燥的疑问,业界嘉宾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个人兴趣点。曾参与多部影片制作的胡文翰表示:电影学院培养的是职业创作者,但学术研究能为创作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学生沈依朵则分享了她从新闻转向电影的心路历程,认为用影像呈现社会议题可能比文字更具感染力,这一观点引发在场同学对媒介表达的重新思考。
创作灵感与行业生态:打破偏见,扎根现实
“如何寻找创作灵感?”学生董鹏与业界嘉宾探讨了这一困扰许多新手的问题。嘉宾们一致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最好的素材。刘玉霞关于编剧是否需要大量阅读积累的提问,得到了看1000部电影再动笔的幽默回应,同时嘉宾也建议通过人间观察练习捕捉人物故事。

(董鹏,2023级广编学生)
针对影视行业存在的鄙视链现象,嘉宾们以综艺《无限超越班》为例,指出形式无高下,关键在内容质量。涂曼子老师总结道:无论是电影、综艺还是短视频,核心都是讲好故事,传媒教育应培养学生打破边界的能力。
学生袁精琳提出的色彩与角色性格关联问题,引发了关于导演预设与观众解读的讨论。胡文翰认为:艺术家的感知是独特的,但职业化训练能帮助创作者更精准地传递信息。此外,胡桂林关于积累素材会否让人情感冷漠的担忧,被嘉宾巧妙化解:创作不是剥离情感,而是对生活的深度参与。

(袁精琳,2023级广编学生)
活动中,黄昱舟(编剧)的个人经历分享尤为动人。他回顾了多次接近成功又失败的创作故事,并与在场师生共勉:30岁明白的道理是,坚持比天赋更重要。这一席话赢得了热烈掌声。
学院助力:搭建实践与理论融合的平台
人文与传媒学院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涂曼子老师表示:业界交流是课堂的延伸,既能拓宽学生视野,也能帮助行业了解新生代的力量。刘月老师补充,广大学生就是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这次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专业方向、行业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坚定了创作信心。

(涂曼子,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以课程为依托,邀请更多业界专家走进校园,助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轨中成长,为中国影视行业输送兼具艺术情怀与职业素养的新生力量。
(文字来源:刘月 图片来源:张雪 审核:周菡 终审:杨纯新)